首页

优美美足网

时间:2025-05-26 04:08:15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49972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部署做好寒潮雨雪天气应对工作

“总书记对社区工作者的关心关爱让我深受鼓舞。我们牢记嘱托,开动脑筋解决群众的闹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在南昌市东湖区光明社区,社区工作者徐玫玫入户串门忙着与居民沟通。

7月30日,默沙东发布了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期内,公司营收达到161亿美元,同比增长7%,预计全年营收在634亿至644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5%-7%。三大拳头产品中,抗肿瘤药物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实现收入73亿美元,同比增长16%;HPV疫苗(GARDASIL/GARDASIL 9)的销售额为24.8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

原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法规部副主任张劲松被开除党籍

中华民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华文明在这些代代相传的典籍中得以记载和传承,如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向来是历代儒家学子首要研学之书,从未中断。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艺作品,跨越几千年一直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诵,滋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至今仍能让我们体会到中华文学之美。

伟大的历史变革丨新时代文化使命

奥苏说:“在桂林艺术节上,我拍摄我喜爱的事物,并通过社交平台分享给受众,我的观众大多数未曾来过中国,他们表示,因为我的分享看到了一个绚烂多彩、充满魅力的中国。”

同江与俄罗斯波格丹诺维奇缔结友好城市

赵凯介绍道,M7 Home800搭载独创龙鲸双效净水系统,通过独创双ACF2000复合滤芯实现4T/h大通量,覆盖全屋净水需求;而专利长效反渗透滤芯2.0 Plus总净水量达到64000L,实现净水效果8年不衰减,该滤芯曾荣获2022年中国专利优秀奖,以及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3年亚洲创新发明展金奖等众多国内外奖项。同时,该产品采用APCM航天除菌科技,对ESKAPE超级耐药性细菌去除率达99.99%,守护用户健康饮水需求。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